位于平定县岔口乡东北部的西头岭村,因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层厚且疏松透气,适宜马铃薯生长。近年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脱毒马铃薯的道路。近日,村里还举办了届土豆文化节,吸引400多名游人前去游玩、现场采收马铃薯。当天,村里销售马铃薯达1万公斤。
近日,平定县岔口乡西头岭村人头攒动,“平定县西头岭届土豆文化节”在这里举行。戏台上,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田间地头,大型农机具发出轰鸣声。农机所到之处,一个个品相好、质量优的“金蛋蛋”从土里“钻”出。前来游玩的市民王女士次亲眼见识了机收马铃薯的场景,赞不口,不由得蹲下身子采收起来。
西头岭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纯农业村,位于平定县岔口乡东北部。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层厚且疏松透气,适宜马铃薯生长。近年来,西头岭村村支“两委”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开始规模化、科学化种植脱毒马铃薯。经过试验、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尝试,如今,西头岭村种植的马铃薯有4个品种,种植面积达500亩,平均亩产达到2500公斤,年产量有100多万公斤。马铃薯成了西头岭村人增收的“法宝”,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举办土豆文化节,在俺村是次,在全市也是次。”说到昔日不起眼的“山药蛋”,摇身一变成了西头岭人鼓起钱袋子的“金蛋蛋”,村党支部书记梁会明乐得合不拢嘴。他说,通过举办这样的节庆活动,不仅让西头岭村的优质马铃薯“走出去”,壮大全村的“土豆经济”,还能助力全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辟一条新的增收渠道。“这次活动,俺们村要特别感谢平定县农委、文化局、水务局、供销社以及岔口乡的大力支持,还有岔口商会、新农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资助。”
望不到边的田间,两台铁牛来回“驰骋”。伴随着农机具发出的阵阵轰鸣声,一排排马铃薯秧苗被割断还田,一串串连着根茎的马铃薯被翻出,“躺”在地上供游人采收。坐在田垄边休息的村民梁有军向梁宝富感慨:“你瞧现在收土豆多省事儿,开着机器走一遭就完事儿。哪像以前还得人工刨,费事不说,有时候锄头就把土豆皮划破了,卖不起价来。”大型拖拉机走过的地方,游客们纷纷走上前,拿着袋子采收马铃薯。“前阵子听说西头岭村要举办土豆文化节,就和朋友们商量着一起来参观。今年次到地里收土豆,真有趣,还能给家人们带回去新鲜、绿色的土豆,收获挺多。”从市里驱车赶来游玩的一位市民说。
西头岭村种植马铃薯振兴乡村,还得从2009年说起。当年,村支“两委”在外考察后,决定带村民发展马铃薯特色种植。随后,村里成立了平定县宏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种下了50亩马铃薯。然而,由于社员们缺少马铃薯种植经验,再加上马铃薯的品种没选好,不但口感差、产量上不去,销路也成了问题。渐渐地,社员们种马铃薯的少了,开始恢复种玉米。直到2016年,村里引进了脱毒马铃薯品种,在合作社的带下,社员们尝试着机械化播种、收获,马铃薯亩产高了,品质也提升了。2017年,西头岭村将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亩。
“去年是西头岭村规模化种植脱毒马铃薯的年。以前就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现在技术跟上了,也有经验了,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信心也足了。”梁会明说。今春,西头岭村种植了去年引进的“红美”马铃薯品种,还新引进了冀张薯12、青薯9、大同里外黄马铃薯品种。土豆文化节活动当天,合作社挑选出品相、个头均等的红色、白色马铃薯装箱,以每箱35元或25元不等的价格出售。据统计,当天来村里游玩的有400人,共卖出1万公斤马铃薯。
看文化表演、亲自采收马铃薯、品尝土豆宴……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们走进西头岭、了解西头岭、关注西头岭,也推动了西头岭村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了全村乡村游。“下一步,俺们村要继续做大做土豆经济,从种到收再到深加工形成一条产业链,真正让山药蛋成为俺村人的‘致富薯’。”梁会明说。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316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