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集成法”种马铃薯每亩多挣500元
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服务威宁助农增收——
“集成法”种马铃薯每亩多挣500元
初秋时节,走进草海旁的威宁自治县小海镇松棵村,栽种的马铃薯已全部成熟,新的研究项目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8月22日,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邀请省内相关域专家,对区域内所种植的马铃薯进行测产。
“4815.5斤、4753.3斤、5762.9斤、5019.0斤、4870.0斤、3590.0斤,平均4801.8斤。这是每个点的测产数据和平均数据。”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雷尊国说,这比项目实施前的单位高亩产和平均亩产高了不少,更比2016年全省亩产量2126斤高出一大截。
雷尊国所说的项目是由该所所主持的马铃薯产业化集成技术服务威宁马铃薯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项目自2016年开展以来,该所将科研骨干派驻至园区5万亩核心区域进行精确指导和定向攻关,整体提高了园区单产水平,示范效应明显,马铃薯种植农户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
种植马铃薯是松棵村村民李力志的经济来源。记者了解到,当初听到要把自己的土地纳入示范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的时,他不光不情愿,甚至还很排斥。
“当时怕呀!以前都没听过这种项目,更没有人来做过,成功到好说,但如果是失败了一年一分钱都没有,不就白忙活了?”李力志说。
后来,经过马铃薯所科研人员的介绍和沟通,李力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与了进来。
为了彻底打消李力志的顾虑,专家们还特地对他所种植的马铃薯进行了测产,而亩产4815.5斤的数据便是对他试一试态度的好解答。
“没想到!没想到!原来亩产高也就3000多斤,现在提高了1000来斤,按照低收购价5角一斤来算,一亩地我少可以多挣500块钱。”李力志感慨道。
雷尊国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前,园区内所检测的单位亩产高在4000多斤,平均产量在3000多斤。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通过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单位面积高亩产量9000斤,平均产量都在4000斤以上,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每亩将至少增加500元。
2017年示范园区共建立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良种基地10万亩,二级良种基地40万亩,主要有费乌瑞它、威芋5号、宣薯2号、青薯9号等品种。预计生产脱毒种薯78万吨,其中原种3万吨、一级良种14万吨,二级良种61万吨,累计产值可达15.982亿元。
同时,针对产业发展的难点,该所还在威宁开展高产高效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水平,促进威宁马铃薯产业标准化进程。
威宁自治县农牧局局长罗永宽说:“省农科院马铃薯所近几年来对威宁马铃薯产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有效促进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雷尊国向记者介绍,下一步将利用项目资助采购的农机具在威宁开展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大面积示范,包括无人机在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示范、种薯仓储示范,促进威宁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当地农户增产并增收,尽可能满足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对优质良种的需求。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1人参与,点击查看>>